沛县让老赖无处可藏
□本报通讯员 李 魁 本报记者 王晓红
2015年,沛县法院执结案件3986件,执行到案标的额1.13亿元,案件执行标的到位率位居徐州全市法院前列。沛县法院解决执行难有哪些锦囊妙计?
转变理念 以信息化为指引
针对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无法及时拘传等难题,沛县法院不断提升执行工作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水平。先后投资500万元建成执行指挥中心信息化系统,配备27台执法仪、4部单兵系统和2台执行指挥车,为全体法警配齐八件套装备,为全院执行法官配备冬季执行棉袄。充分发挥指挥中心查控、案件管理、信用惩戒、远程指挥、执行公开等8大平台作用,建立“网上执行局”,打造“云科技”智慧执行,实现执行工作的全程展示和监控,让每一次执行都在信息化作战下取得成效。
“快来看看,沛县法院逮‘老赖’啦!”沛县法院微信公众平台刚一发送,第二天就有两个“老赖”扛不住了,他们请求法院把他们的名字和照片删除。原来是远在外地的子女看到自己的父母被法院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了,感觉脸面上过不去,赶紧让父母还钱。数千次的点击量和转发,微信朋友圈让“老赖”无处可藏。
沛县法院以微信、微博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执行宣传工作,挤压“老赖”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司法力量。
寻求突破 从棘手问题入手
基层法院执行工作有三类问题比较集中的案件:拖欠职工、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劳动报酬案件,涉及职工、农民工利益的工程款案件,以及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案件。
“依法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局。”针对此三类案件,沛县法院院长杜君告诉记者,该院坚持“三个优先三个有利于”原则,即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发放执行案款;有利于促进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将依法执行案件与化解社会矛盾结合起来,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强化执行兑现。2015年以来,该院通过夜间突击、假日执行等方式,查找到被执行人400多人,为困难群众执行财产2000余万元,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行动。
去年10月,17名农民工来到沛县法院执行局,称徐州某建筑安装公司拖欠他们工资已近两年。在认真听取申请人诉说,详细了解案情后,副院长朱伟程当场决定立即启动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和快速机制,指派专人专办。办案法官经过细心了解,发现被执行人曾与其他公司有过业务往来,有一笔工程款尚未给付。办案法官赶紧奔赴被执行公司,经过多次协调,最终将33万余元执行款转交到了17名农民工的手中。
涉民生集中执行只是沛县法院执行工作的一部分,涉金融、涉信访化解等专题活动在沛县法院开展得同样有声有色。2015年以来共计开展集中执行189次,出警3828人次,现场拘传被执行人1352人,拘留636人,执行到位款3545万元。
杜君在采访中谈到,实践证明,在当前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坚持集中执行常态化是符合基层法院执行工作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多方联动 形成惩戒合力
解决执行难问题,法院系统内外的力量需积极联动,形成合力。
沛县法院与银行、公安、房管、国土、检察院等20余家单位建立“点对点”查控平台,与八大商业银行查询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了对自然人基本信息,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自然人、法人银行存款信息,房产登记、工商登记信息的专线查询信息共享,与农商行共建查、冻一体化办公系统,实现账户查询、冻结一次完成,有效防范资产转移,提高执行效率,制裁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老赖”。
与此同时,法院积极建立覆盖范围广、惩戒措施多的信用惩戒机制。法院将被执行人的姓名、照片、生效法律文书的案号、执行依据、被执行人应履行的具体法律义务等事项定期公开曝光。据统计,2015年至今共公布58批次曝光名单,对378起案件的296名被执行人或法定代表人进行公开曝光,135人主动履行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加大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积极报送限制高消费名单。法院规定,对程序终结案件被执行人不纳入失信名单库不得结案,目前已录入失信被执行人25217人次;对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及时将名单报送中院执行局,其中有876人因不能乘坐高铁、飞机等高档交通工具主动履行义务。
执行过程中,法院积极尝试与基层公安派出所建立执警对接机制,充分发挥驻地派出所找人及时高效的优势,提高拘传被执行人效果。此外,还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民调组织、司法协理员到场助阵,参与协助执行。
“24小时直播执行,亲身经历法院逮‘老赖’的场景,记忆深刻。我们在每个现场,都感受着执行干警的辛苦,体会到法院执行工作的不易,法院执行工作需要更多的代表委员参与进来。”受邀参加法院集中执行活动的沛县人大代表陈萍如是说。